2012年2月27日 星期一

前三三後三三

在佛陀紀念館的牆壁上看到「禪畫禪話」中的一個禪宗公案,勾起了我十多年那則解不開公案的記憶:


杭州無著文喜禪師, 嘉禾語溪人也。姓朱氏。七歲,依本邑常樂寺﹝今宗福也。﹞國清出家剃染,後習律聽教。屬會昌澄汰,反服韜晦。大中初,例重懺度於鹽官齊峰寺,後謁大慈山性空禪師,空曰:「子何不遍參乎?」
師直往五臺山華嚴寺,至金剛窟禮謁,遇一老翁牽牛而行,邀師入寺。翁呼均提,有童子應聲出迎。翁縱牛,引師陞堂。堂宇皆耀金色,翁踞牀指繡墩命坐。
翁曰:「近自何來?」師曰:「南方。」翁曰:「南方佛法如何住持?」師曰:「末法比丘,少奉戒律。」翁曰:「多少眾?」師曰:「或三百,或五百。」師却問:「此間佛法如何住持?」翁曰:「龍蛇混雜, 凡聖同居。」師曰:「多少眾?」翁曰:「前三三,後三三。
翁呼童子致茶, 并進酥酪。師納其味,心意豁然。翁拈起玻璃盞,問曰:「南方還有這箇否?」師曰 :「無。」翁曰:「尋常將甚麼喫茶?」師無對。師覩日色稍晚,遂問翁:「擬投一宿得否?」翁曰:「汝有執心在,不得宿。」師曰:「某甲無執心。」
翁曰:「汝曾受戒否?」師曰:「受戒久矣。」翁曰:「汝若無執心,何用受戒?」師辭退。
翁令童子相送,師問童子:「前三三,後三三,是多少?」童召:「大德!」師應諾。
童曰:「是多少?」師復問曰:「此為何處?」童曰:「此金剛窟般若寺也。」師悽然,悟彼翁者即文殊也。不可再見,即稽首童子,願乞一言為別。童說偈曰:「面上無嗔供養具,口裡無嗔吐妙香。心裡無嗔是珍寶,無垢無染是真常。」言訖,均提與寺 俱隱,但見五色雲中,文殊乘金毛師子往來,忽有白雲自東方來,覆之不見。
時有滄州菩提寺僧修政等至,尚聞山石震吼之聲。師因駐錫五臺。咸通三年至洪 州觀音參仰山,頓了心契,令充典座。文殊嘗現於粥鑊上,師以攪粥篦便打,曰:「文殊自文殊,文喜自文喜。」殊乃說偈曰:「苦瓠連根苦,甜瓜徹蔕甜。修行三大劫 ,却被老僧嫌

~《五燈會元》~

文中最令人費解的是,什麼是「前三三,後三三」?聖嚴法師曾做過此回答:
答:「三三」兩個字在此處不能用數字來定義,這句話的意思是「差不多」,前面跟後面差不多,好的跟壞的差不多,南方的佛法和北方的佛法也差不多。無著和尚跟文殊菩薩的這段對話只是個故事,但它自有涵義。有人認為文殊菩薩是在北方的五臺山,因此千里迢迢不辭艱苦從南方到北方,希望能見到文殊菩薩,能夠得到正法。那知文殊菩薩卻告訴他,我們這裡跟你那裡一樣;也就是說佛法到處都一樣,你來此若心眼不開,一樣見不到佛法。

蕭平實對此亦有見解,其曰:
文殊問無著:「近離什麼處?」無著答道:「南方。」不曾警覺。
文殊又問:「南方佛法如何住持?」無著猶道是寒喧,便答:「末法比丘少奉戒律。」
文殊便下圈套,問道:「多少眾?」無著答云:「或三百,或五百。」不知脖子圈套已被文殊勒緊,卻問:「此間如何住持?」文殊未將圈套勒死,無著卻自己猛勒。文殊乃云:「凡聖同居,龍蛇混雜。」
無著不知文殊真意乃是開示:一切有情自身皆是凡聖同居、龍蛇混雜,真妄二心同處五蘊山中,猶問文殊:「多少眾?」文殊無奈,只好點云:「前三三、後三三。」又怕無著不會,更舉起玻璃杯(古時玻璃杯極名貴難得)云:「南方還有這個麼?」石破天驚,雷震九霄,無奈無著又聾又盲,上他文殊閑機境上,便道南方無玻璃杯。
文殊老婆至極,便又點云:「平常用什麼喫茶?」無著依舊不會。上座若道是用手、用渴、用玻璃杯吃茶,小心平實放汝三十劈脊棒。
無著根鈍,著著錯過,更欲辭去、另覓文殊。文殊令均提童子送出門口,無著於門外復問:「方才所說前三三後三三,究竟是多少?」童子便叫喚:「大德!」無著應諾,仍是眼花,童子乃點他道:「是多少?」無著依舊懵然,不知童子意在何處?又不知別從何處重問,乃問云:「此是何寺?」童子見他與第一義無緣,便指向無著身後金剛護法後面,無著回首觀看,化寺及童子偕隱而不見,只餘空谷。文殊與童子扮盡神頭鬼臉,人泥入水,撒土撒沙,一場漏逗,無奈無著依然不會。未審大法師還會麼?

祖師公案,乃當下的機鋒逗教,有時可使當機者明心開悟。後代貧智福薄的眾生(我),有時乍看下,真是摸不著頭緒。對於聖嚴法師的說法,給予尊重;蕭平實居士所解釋的,確有禪宗機鋒的逗趣,無奈我還是看不懂。

文喜禪師問的是:「世間佛法如何住持?」「有多少眾?」老翁的回答是:「龍蛇混雜,凡聖同居」「前三三,後三三」。我的想法是,就修行層面而言,內心煩惱的對治,勝於外界世間佛法的住持;更何況佛法是重於內心的修持,而非外在的統理。唯有以「法」入於眾生之心,方能使佛法真正住持於世間。
其後,文喜禪師再問多少眾時,我覺得,那是無法有答案的。即使是大聖如佛陀,對於無緣眾生,還是莫可奈何。所以,我覺得老翁的回答,絕對不是數字,而是心法。我的解答是:「前後」指的是「龍蛇」,也就是「凡聖」。而「三三」則是以戒定慧三,對治貪瞋癡三。不管是聖與凡,行於世間的話,便是如此。而這也是佛法的大綱:以戒定慧,對治貪瞋癡。
或許有更好的解讀,但願以我有限之慧,明瞭更深之理。

2012年2月26日 星期日

《鸚鵡經》之省思

這是在北傳《中阿含經》的《鸚鵡經》所看到的一則有趣的故事:
我聞如是: 一時,佛遊舍衛國,在勝林給孤獨園。 
爾時,世尊過夜平旦,著衣持缽,入舍衛乞食,於乞食時,往詣鸚鵡摩納都提子家。是時,鸚鵡摩納都提子少有所為,出行不在。彼時,鸚鵡摩納都提子家有白狗,在大床上金槃中食。於是,白狗遙見佛來,見已便吠。
世尊語白狗:「汝不應爾,謂汝從呧至吠。」白狗聞已,極大瞋恚,從床來下,至木聚邊憂慼愁臥。
鸚鵡摩納都提子於後還家,見己白狗極大瞋恚,從床來下,至木聚邊,憂慼愁臥。問家人曰:「誰觸嬈我狗,令極大瞋恚,從床來下,至木聚邊,憂慼愁臥?」
家人答曰:「我等都無觸嬈白狗,令大瞋恚,從床來下,至木聚邊憂慼愁臥。摩納!當知今日沙門瞿曇來此乞食,白狗見已,便逐吠之。沙門瞿曇語白狗曰:『汝不應爾,謂汝從呧至吠。』因是,摩納!故令白狗極大瞋恚,從床來下,至木聚邊憂慼愁臥。」
鸚鵡摩納都提子聞已,便大瞋恚,欲誣世尊,欲謗世尊,欲墮世尊。如是誣、謗、墮沙門瞿曇,即從舍衛出,往詣勝林給孤獨園。 
彼時,世尊無量大眾前後圍繞而為說法,世尊遙見鸚鵡摩納都提子來,告諸比丘:「汝等見鸚鵡摩納都提子來耶?」 答曰:「見也。」 
世尊告曰:「鸚鵡摩納都提子今命終者,如屈伸臂頃,必生地獄。所以者何?以彼於我極大瞋恚。若有眾生因心瞋恚故,身壞命終,必至惡處,生地獄中。」 
於是,鸚鵡摩納都提子往詣佛所,語世尊曰:「沙門瞿曇!今至我家乞食來耶?」世尊答曰:「我今往至汝家乞食。」 
「瞿曇!向我白狗說何等事,令我白狗極大瞋恚,從床來下,至木聚邊憂慼愁臥?」 世尊答曰:「我今平旦著衣持缽,入舍衛乞食,展轉往詣汝家乞食,於是白狗遙見我來,見已而吠。我語白狗:『汝不應爾,謂汝從呧至吠。』是故白狗極大瞋恚,從床來下,至木聚邊憂慼愁臥。」 
鸚鵡摩納問世尊曰:「白狗前世是我何等?」 世尊告曰:「止!止!摩納!慎莫問我,汝聞此已,必不可意。」鸚鵡摩納復更再三問世尊曰:「白狗前世是我何等?」世尊亦至再三告曰:「止!止!摩納!慎莫問我,汝聞此已,必不可意。」 
世尊復告於摩納曰:「汝至再三問我不止,摩納!當知彼白狗者,於前世時即是汝父,名都提也。」鸚鵡摩納聞是語已,倍極大恚,欲誣世尊,欲謗世尊,欲墮世尊。
如是誣、謗、墮沙門瞿曇,語世尊曰:「我父都提大行布施,作大齋祠,身壞命終,正生梵天。何因何緣,乃生於此下賤狗中?」
世尊告曰:「汝父都提以此增上慢,是故生於下賤狗中
梵志增上慢 此終六處生  雞狗豬及豺 驢五地獄六
鸚鵡摩納!若汝不信我所說者,汝可還歸語白狗曰:『若前世時是我父者,白狗當還在大床上。』摩納!白狗必還上床也。『若前世時是我父者,白狗還於金槃中食。』摩納!白狗必當還於金槃中食也。『若前世時是我父者,示我所舉金、銀、水精、珍寶藏處,謂我所不知。』摩納!白狗必當示汝已前所舉金、銀、水精、珍寶藏處,謂汝所不知。」 
於是,鸚鵡摩納聞佛所說,善受持誦,繞世尊已,而還其家,語白狗曰:「若前世時是我父者,白狗當還在大床上。」白狗即還在大床上。「若前世時是我父者,白狗還於金槃中食。」白狗即還金槃中食。「若前世時是我父者,當示於我父本所舉金、銀、水精、珍寶藏處,謂我所不知。」白狗即從床上來下,往至前世所止宿處,以口及足掊床四腳下,鸚鵡摩納便從彼處大得寶物。 
於是,鸚鵡摩納都提子得寶物已,極大歡喜,以右膝著地,叉手向勝林給孤獨園,再三舉聲,稱譽世尊:「沙門瞿曇所說不虛,沙門瞿曇所說真諦,沙門瞿曇所說如實。」再三稱譽已,從舍衛出,往詣勝林給孤獨園。 
爾時,世尊無量大眾前後圍繞而為說法,世尊遙見鸚鵡摩納來,告諸比丘:「汝等見鸚鵡摩納來耶?」 答曰:「見也。」世尊告曰:「鸚鵡摩納今命終者,如屈伸臂頃,必至善處。所以者何?彼於我極有善心。若有眾生因善心故,身壞命終,必至善處,生於天中。」 
文中重點所要說的是,生善生惡,決定的在臨命終的那一念。那麼生前的為善為惡是否就無關緊要呢?
還是非常重要的,因為所造做的萬法,不落虛空。須惕勵自己的是,為善,要純;為惡,要除!

2012年2月25日 星期六

精句摘要-《修「菩提道次第門」初修法門》

宗喀巴大師曾說:
「當此獲得寶貴瑕滿人身的時候,必須做取心要的事情。」
什麼是「取心要」的事情? 即必須觀察:
我自己的思想和畜生的思想有什麼差別?畜生是想不飢不寒享受快樂,假若我自己除此也沒有別的,那就和畜生沒有差別了。
~~~出於《修「菩提道次第」初修法門》
修行不是出自口舌,而是在於心念。在心地下功夫的聖者,說出的語言確可讓人再三細細品味,試列一二:
傑確巴說:「心裏沒有負擔的快樂是無比的,不做無意義的事情的順利是無比的,心無所求地坦然而住的利益更是無比的。
薩本達說:「一切自由得快樂,一切隨他就痛苦。快樂第一為發心,財中最勝為布施,最上名稱為不誑。具慧欲圖現世樂,修行佛法亦得成;應觀正士與盜匪,所有圓滿諸差別。
瑾哦仁波切說:
最主要的享受是無貪,我們用不著積聚什麼東西。
名稱的最可靠的基礎是威儀沒有過失,所以用不著故作嬌態。

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

安世高傳紀之因果觀

在中國佛教史或者說在中國佛教譯經史上,安世高都可說是一位開先峰的人物,對於中國佛教的影響,自不在話下。但我有興趣的,還是在他那以二次生命償還宿債的故事:

安世高傳
安世高是西域安息國人,相傳是安息國的王子。安息國王逝世後,安世高深深地思惟人間苦空無常的道理,更厭惡色身的繫縛,以及世界國土的危脆,對於榮華富貴,都視為敝屣。服孝之後,就讓王位給叔父,專心致志出家修道。
  安世高出家之後,精進不懈,於是博通經藏,尤其擅長阿毗曇學,並常常諷誦修行禪經,能窮盡其中的奧妙。不久,便四處雲遊,度化有緣,歷經許多國家,最後來到我國。他的才華、悟性高人一籌,凡是聽聞過的事物,皆能通達,居住在我國,很快即通曉華語。於是,他展開翻譯佛經的工作。

千里跋涉償宿債
  安世高的前生是出家人,當時有一個同學,瞋恨心特強,托缽乞食時,若施主不稱合自己的心意,往往心懷瞋恨。安世高(前生)常常對他訶責和勸諫,但是同學總是本性難移,依然我行我素。經過二十多年,安世高(前生)向同學告辭:「我必須到廣州,了結宿世的業力。你於明達經藏和精進不懈兩方面,都遠超過我,但是你的本性容易發怒瞋恨,死後一定會投生為醜惡的形體。如果我得道成就,一定來度你。」
  安世高(前生)剛到廣州,正是寇賊作亂的時候。走在路上,遇到一位少年,唾手拔刀說:「真逮到你了!」安世高(前生)微笑著說:「我過去生虧欠你一命,所以千里跋涉,特地前來償還宿債。你現在非常地忿怒不平,這本來就是過去生所積存的怨氣。」於是,安世高(前生)伸長脖子挨刀,沒有絲毫恐懼的樣子。那位少年揮動快刀,也沒有絲毫遲疑,迅速地殺了安世高(前生)。
  街道上,擠滿了看熱鬧的人,沒有不心驚肉跳的。
  安世高(前生)的神識,回到安息國,投生為安息國的太子,此時,即安世高。

共亭神廟美少年
  安世高遊化中國,完成譯經的工作,已經是東漢靈帝末年,此時關雒的局勢紛擾不安,於是安世高決定到江南,臨行時說:「我應當途經盧山,去度化昔日的同學。」
  共亭湖旁有一座神廟,廟裡香火鼎盛,神祇具有強大的靈感和威力。經商的船隻,只要向廟神祈求平安,在煙波浩瀚的湖面,都能夠獲得神祐。曾經有些人向廟神祈求翠竹,但廟神沒有允許,那些人竟然隨意盜取,船隻方才開航,馬上翻船,而竹子飄回原處。從此,凡是在共亭湖航行的船隻,沒有不敬畏廟神,每每具足供養禮拜一番。
  安世高來到共亭湖,同行的三十餘艘船隻,他們全部備禮到神廟祈求福祉。共亭湖廟神藉著廟祝宣說旨意:「船上有一位修行的沙門,你們延請他到廟裡來。」眾人非常驚愕,慌慌忙忙到船上請來安世高。
  廟神對安世高說:「我與你前生都是出家學道,我喜好布施,但是生性常發怒瞋恨。今世成為共亭廟神,周圍方圓千里,都是我所統治。因為前生布施的功德,所以今世奇珍寶玩非常豐厚;也因為前生瞋恨的罪業,所以今世墮落為神靈。我現在看到曾經是同學的你,實在悲欣交集。我的壽命已經快要結束,假如在共亭湖死亡,那麼我龐大醜陋的形體,必定將污染清澈的湖水,因此我決定在山西的草澤間待死。然而我深怕死後難免會墮入地獄,現在我有絹布千疋,還有許多珍奇寶物,希望你代我立壇修法、營造塔寺,使我能夠投生到善道!」
  安世高說:「我特地前來超度你,為什麼你不顯現原形呢?」
  廟神說:「我的形體非常醜陋,如果現身,眾人一定很恐懼。」
  安世高說:「你儘管現身,眾人不會責怪你的!」
  於是,廟神從床座後面,探出頭顱。原來是一隻大蟒蛇,龐大的身軀,令人無法測察牠究竟有多長?大蟒蛇游行到安世高的膝邊,安世高對牠念誦梵語讚唄,大蟒蛇悲淚如雨,須臾間隱身不見。
  安世高取得絹布寶物,向廟神辭別而去。當舟楫颺帆出發,大蟒蛇又現身在高山上眺望,眾人向牠揮手,牠方才黯自離去。
  安世高所搭乘的船隻,一帆風順到達豫章(今江西省),立即取出廟神的絹布寶物,來建造佛寺。
  自從安世高離開後,不久廟神大蟒蛇便死亡。黃昏時,有一位美少年,登上船板,長跪在安世高面前,並接受安世高的祝願,剎那消失無蹤。安世高告訴同船的人說:「剛才出現的美少年,正是共亭廟神,他已經捨離醜惡的蟒形了!」
  從此,共亭神廟不再有靈驗的事跡。後來人們在山西草澤中,發現一隻巨大的死蟒蛇,頭尾全身合計數里之長,傳說那地方即今江西潯陽郡的蛇村。

因果報應不虛假
  安世高超薦大蟒蛇以後,又到達廣州,尋找前生殺害自己的少年。
  當時的少年,已經是白髮皤皤的老人,乍見安世高,有著似曾相識的感受,但總想不起來。安世高對老人述說數十年前償命的事,並追敘多生以前的業緣。此時,二人冤恨已消,握手言歡。
  安世高說:「我還有殘餘的罪報,現在我應當趕往會稽(今浙江省),來償還過去世的命債。」
  老人察覺安世高必定非泛泛之輩,又聆聽因果循環的道理,不覺跪下來向安世高懺悔罪業。
  老人追隨著安世高往東遊化,終於到達會稽。剛剛進入市鎮,恰巧遇到一片打殺的亂事,霎時只見滋事者誤打安世高的頭部,安世高即刻倒地身亡。
  老人親眼看到如此的業報,又憶起往日親身執刀報仇的情景,不覺毛骨悚然,深信因果報應絲毫不爽。老人從此精進學佛,並現身說法,敘述親身的因果經歷。凡是聽到安世高的業緣故事的人,沒有不悲慟惕勵,對三世因果的道理深信不移!
參考網站:http://www.amtfweb.org/costeffect/anshigao.htm
安世高如此得道高僧,尚須以命償還因果宿債,讓汲汲於六道中的我,不勝希噓。對於安世高的經歷,還是有人有問題:
問:四十二章經說:「若人有過自解知非,改惡行善,罪自消滅」。何以安世高來中國還二次命債,他有神通有修行,何以不自消滅?(池慧霖)

答:改往修來,罪自消滅,經語不虛,但有時間性耳,偈曰:「假使千百劫,所造業不亡,因緣遇合時,果報還自受」。此偈明言業不亡則受報,反言之,業亡則不受報矣。安世高者,雖知夙命,似尚未得漏盡,或是業尚未亡,急求了債,自動尋求償還,期早解脫,並非如我輩業因成熟,無法避免者耳。
李炳南居士《佛學問答類編》

縱使百千劫,所做業不亡。業力的糾結,讓人無法看清身所處的種種;而業力抵不過神通力,這亦是學佛者皆知的道理。安世高或許急求了債,期早解脫;另一方面,聖者對於生死的看淡,決不像我輩凡夫的執取!


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

靈鳩山無生道場之訪

憑著朝聖的心情造訪聞名已久的台北靈鳩山道場。只能說,非筆墨能形容我所看到的亦山亦海的景象,天空雲層的壯觀,山海煙嵐的裊裊升起,佛塔、佛像矗立於山林間,有如立於俯視天地萬物間的仙境般,或許,真的只能以圖片示之,方能稍微解釋其萬一。


















回來途中,看到一間房子牆壁部分以酒瓶排置而成,甚感稀奇,拍照以資留念!


2012年2月2日 星期四

佛陀紀念館

佛光山的建築,給人的感覺就是宏偉。各界對於佛光山或許會有不同的看法和批評,但當身入其境,猶如步入佛陀聖地。當下被佛陀萬德莊嚴像和建築群所攝受,除了感動,還是感動。拍了幾張照片以作留念:







旗津

回故鄉一趟,那裡幾乎已經變成純然的觀光地區。時間在變,事物在變,包括過去所處的環境,也變得一踏糊塗。拍了幾張照片以供留念:






前往旗后砲台與眺景:





風車公園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