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月12日 星期一

心中花園


心中花園 


作者 : 愚子







心就是一座花園,我們想什麼,它就長什麼,或雜草叢生,或鮮花滿園。

修行用功的關鍵不是心外求法,而是好好地耕耘自己的心田,使心中已有的善種茁壯成長,壞的種子便沒有機會生長。
蘇格拉底帶著弟子們漫遊世界,十年後回家時,弟子們個個滿腹經綸。進城之前,蘇格拉底在效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來,問弟子:現在我們坐在什麼地方?弟子答:坐地效外的草地上。蘇格拉底說:對,那就讓我給你們上最後一課吧!

蘇格拉底接著問:如何才能除掉這些地上的雜草?弟子們顯得非常驚愕,他們都沒有想到,一直在探討人生奧妙的哲學家,最後一課問的竟是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。
於是一個弟子首先開口:「老師,只要有鏟子就夠了」。哲學家點點頭。

另一個弟子接著說:「用火燒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。」蘇格拉底微微一笑,示意下一位。

第三個弟子說:「撒上石灰就可以除掉所有的雜草。」
接著講的是第四個弟子,他說:「斬草除根,只要把根挖出來就行了。」

等弟子們都講完了,蘇格拉底站了起來,說:「課就上到這裡,你們回去後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雜草,沒除掉的,一年後再來相聚。」一年後,弟子們都來了,但是蘇格拉底始終沒有來。不過,原來相聚的地方不再雜草叢生,上面是一片綠油油的莊稼。

弟子們當下領悟到:要想除掉曠野裡的雜草,方法只有一種,那就是在地裡種上莊稼。人們心田中貪瞋癡等不健康的思維如同雜草,貯藏在第八識田中。去除這些「壞種子」的最好方法就是使善種子起作用。
修行用功的關鍵不是心外求法,而是好好地耕耘自己的心田,在自己的心田上灑下慈悲、喜舍、清淨、直心的善種: 「慈悲即是觀音,喜舍名為勢至,能淨即釋迦,平直即彌陀;人我是須彌,邪心是海水,煩惱是波浪,毒害是惡龍,虛妄是鬼神,塵勞是魚鱉;貪嗔是地獄,愚癡是畜生。」




菩提偈



(一)

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

時時勤拂拭,莫使惹塵埃。~神秀大師

(二)


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

本來無一物,勿使惹塵埃。~惠能大師

(三)


菩提權做樹,明鏡假作臺,

本來不污染,說淨亦塵埃。~元音老師




回首阿彌陀佛像 (みかえり阿彌陀)

永觀,太遲 ~回首阿彌陀佛的故事

       
回首阿彌陀佛像-日本永觀堂印製的圖片02


圖片轉載自維基百科公開圖版



隨著淨土法門的弘傳,歷代亞洲各國都有許多不少阿彌陀佛造像佳構。有別於一般常見的阿彌陀佛像,日本賞楓勝地永觀堂所珍藏的「回首阿彌陀佛」(みかえり阿彌陀) ,佛像的臉部不是朝正前方,而是以優美的曲線扭肩朝左後方,帶著慈悲歡喜的回望之姿。
這尊回首阿彌陀佛背後有個故事,傳說在西元 10822月的早晨,住持永觀律師經行念佛時,一心不亂住於三昧之中。此時,阿彌陀佛驀然從壇桌而下,走在他的前面,與他一起經行,永觀一時驚覺而啞然躊躇之際,阿彌陀佛回首向永觀微笑著說:「永觀,太遲!」(另有一說是:永觀,快跟上!)意思是「永觀,你太慢了。」

雖然這只是個傳說,但故事中卻頗具有警惕之意,阿彌陀回首期許、鼓勵著對於尚未悟道的人們,希望大家可以修得正果,跟上他的腳步。另一方面也可說是阿彌陀佛不捨眾生的慈悲,而回首側面凝視,時時刻刻掛念著跟隨在後的有情眾生是否跟上來了。目前永觀堂開放回首阿彌陀佛讓民眾能夠以極近的距離瞻禮, 佛像高約77cm、為平安後期到鎌倉初期之作,阿彌陀佛側面凝視回頭,面容慈悲而堅定,阿彌陀佛慇切救度眾生、呼喚眾生的悲願,顯露無遺。而身上衣紋簡潔明快,輕薄貼體,顯示了平安時代後期風格的整體溫和,被譽為「京都六大阿彌陀佛」之一。




更多內容請看20124月號《人生》雜誌344「一念生淨土《阿彌陀經》」

 http://www.facebook.com/humanitymagazine






紅爐一點雪

【紅爐一點雪】
摘自《聖嚴法師說禪



:「紅爐一點雪」,從詩的意象上來說非常有張力,因為紅色和白色在對比之下很醒目,而燒熱的爐子和冰涼的雪也在溫度上呈現兩個極端。把這些對立擺在一起,究竟想表達什麼呢?
:紅爐中有一點雪,是根本不可能的事!烈火熊熊的紅爐豈能容得下雪?雪竟能在火紅的爐中存在?這恐怕是一幅畫吧!它的用意是說明沒有這樣的東西,正如龜毛兔角一樣,並不存在。

開悟、成佛、智慧等等,都是空洞、抽象的名詞,但是對未開悟者要講這些東西,因為他們就是被迷惑、煩惱、障礙等這些問題所困擾,名聞利養權勢物欲也都存在。一旦開悟,這些東西都不存在了,不但是身外之物、心外之物,而且連身外、心外也都是幻相。
人如果有情緒、情感的執著和判斷,就會產生障礙或情執的作用;如果心無罣礙,心不受外界所動、所影響,心外就沒有東西。不論是世間任何事物,或是成佛之後所見到的佛、道、淨土、聖人、菩薩,在開悟者眼中都是紅爐一點雪,沒這些東西。一般人是很難體會的!
在我們眼前明明有種種人、事、物、環境、情況、現象,怎麼說它沒有?有慧根的人聽了這句話之後卻會馬上開悟,發現往日為自己所貪戀、厭倦、愛憎的對象,都如紅爐一點雪,不是事實,何必執著?


大慧宗杲禪師《贈別》

      
        桶地脫時大地闊,命要斷處碧潭清。
     
好將一點紅爐雪,散作人間照夜燈。
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. 大慧宗杲禪師. 《贈別》

大慧宗杲禪師,是南宋臨濟宗盛極一時的大師。他三十七歲時謁圜悟克勤禪師而大悟,嗣法分座,門下氣象崢嶸,成就許多穎異的法器,是一位自覺覺他的一代宗師。《禪宗雜毒海》卷二(參學比丘釋法宏、釋道謙編集)記載當時的盛況說:握室中竹蓖(竹器,下端劈成條狀,擊物發巨響,作用應如香板,以警醒、勘驗習禪之人),以驗學者,名振叢林,譽聞京師。”“雲衲盈千(參學的雲水僧超過千人),皆諸方角立之士(角頭崢嶸、卓然獨立的禪人),宗風大振,道法熾盛,冠絕古今,世人稱為臨濟再興。
      由以上兩段記載,我們知道這位元俱足涅槃智與覺他方便的禪師,境界如何殊勝,令人興起無限嚮往。
      前面所引的這首《贈別》詩,就是大慧宗杲禪師開悟後,那種氣象萬千的境界展現。
      “桶底脫時大地闊,命根斷處碧潭清,是指生命桎梏一脫,那種豁然開朗、暢快淋漓的感覺。悟境詩比較難在字面上求解,也要避免死在字面上,比較適合以內在體驗相印證,用心直觀。就好比武俠小說中的高手,是隔空交峰,點到為止,境界如何,自是了然於心;至於那些拳打腳踢,虎虎有聲的比劃,都算等而下之了。
      如果勉強求解,可以簡單地說:開悟,就像水桶桶底忽然脫落,心靈的根本束縛解脫了,啪!水潑灑在大地上,才頓時體悟大地的如此遼闊;水綿密地滲入地心,化入泥土,才深細瞭解心與萬物冥合,宇宙萬有都是真如法性的展露。懸涯撒手,大死一番,才能徹底了悟生死大事,才會真正明白新的生命原來如此清淨,皎如碧潭。
      這兩句,是祖師境界,如果火候未到,不必強解,可以留待將來洞然明白的一天,並勉勵自己:大丈夫當如是也。”      《贈別》詩中,最動人的,則是禪師走出涅槃體驗,回到有情人間的悲心一片。好將紅爐一點雪,散作人間照夜燈,清涼智慧就如火爐上的一點白雪,在怨憎會、愛別離的熱惱世界,顯得那樣單薄,那樣微弱;但我還是願意竭盡心力奉獻,把自己體悟到的一點心得,分離有情人間,成為照破無明暗夜,指引生命出路的一盞光明燈——這是大慧宗杲禪師的溫厚心意,也是所有禪師共有的悲願。
      禪師,就是這種智慧的傻瓜,在無事心地作有情人,在火爐般的紅塵做一點清涼的白雪,化淚,也在所不惜。
參考網站:http://hk.plm.org.cn/gnews/2007318/20073184997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