頻婆娑羅往有惡心。於毘富羅山遊行獵鹿,周遍壙野,悉無所得。唯見一仙,五通具足。見已,即生瞋恚惡心:「我今遊獵,所以不得,正坐此人,驅逐令去。」即敕左右,而令殺之。其人臨終,生瞋惡心,退失神通,而作誓言:「我實無辜,汝以心口,橫加戮害。我於來世,亦當如是,還以心口,而害於汝。」時王聞已,即生悔心,供養死屍。是王如是,尚得輕受,不墮地獄。 出自北本《大涅槃經》
頻婆娑羅王無有子息,處處求神竟不能得。忽有相師而奏王言:『臣知山中有一仙人,不久捨壽,命終已後必當與王作子。』王聞歡喜:『此人何時捨命?』相師答王:『更經三年始可命終。』王言:『我今年老,國無繼祀,更滿三年,何由可待。』王即遣使入山,往請仙人曰:『大王無子,闕無紹繼,處處求神,困不能得。乃有相師瞻見大仙,不久捨命與王作子。請願大仙垂恩早赴。』使人受教入山,到仙人所具說王請因緣。仙人報使者言:『我更經三年始可命終,王敕即赴者是事不可。』使奉仙教,還報大王具述仙意。王曰:『我是一國之主,所有人物皆歸屬我。今故以禮相屈,乃不承我意。』王更敕使者:『卿往重請。請若不得,當即殺之。既命終已,可不與我作子也。』使人受敕至仙人所,具道王意。仙人雖聞使說,意亦不受。使人奉敕,即欲殺之。仙人曰:『卿當語王,我命未盡,王以心口遣人殺我,我若與王作兒者,還以心口遣人殺王。』仙人道此語已即受死。既死已,即託王宮受生。
出於《觀無量壽佛經疏》卷二,善導大師集記
頻婆娑羅,寶位既登,儲 君未有,社稷無嗣,每事憂心。乃召相師,問曰:「三個夫人中,何者有子?」答:「少壯夫人,當有子息。」相師賀曰: 「王有一子,又復是兒。今在南山,修習仙道,命終之後,當此受胎。」王聞大喜,後時思惟,我命短促,仙命延長,豈有長壽仙人與短命國王為子?不如殺卻,早得生來。
出於《法華經玄贊要集》 鏡水寺沙門 栖復 集
頻娑昔於毗富羅山,遊行獵鹿,周遍無得,唯見一仙,生瞋惡心,怒其逐去,刺左右殺之。其仙臨終,誓言為子,還以心口而害於汝。若不報怨,不能禁人無辜加害故。
《直指疏》 清 浙水慈雲沙門 灌頂續法 集
現在最常聽到的,似是善導大師所述為多。
2011/12/15
善知識安阿~
回覆刪除此篇文章主旨要告訴我們因果業力的可怕嗎?是要讓我們知道,即使是修到仙人位也是有漏法?没有忍力而起嗔恨心而招感業力?不像釋迦佛在金剛經中的仙人有大忍力,可以忍得割宰身體的痛苦所行的難忍能忍嗎?在藏教的菩薩位要行菩薩道,要到第三阿僧祇劫種三十二相業才得下忍位,六度行滿中,滿檀波羅蜜有一是釋迦佛本生捨身命施,心不退悔的故事:如尸毘王以身施鴿解剔皮肉,雖受痛苦,舉身上秤以贖鴿命心不悔恨,此時下忍智慧能調伏諸根滿足六度,煩惱力弱,能忍六弊不惜身命成六度,此是大慈悲心,積劫修行之力,嘆哉!大悲願力,爾等只能揚首曲躬,數著念珠,珠轉日子,等等等~~等到那天到來!
末學善安合十
這個故事相信學佛者應該耳熟能詳。如果沒有的話,可以藉原文的呈現,讓大家看到故事的原貌。
回覆刪除這個故事我共找出四個不同的版本,其中一個是經,另三個是古師大德所著的論,藉由比較,可以看出其中的差異。
至於對故事的體會,您的說法是可以的。但,故事還沒完,還有阿闍世王遇到佛陀的種種事蹟,有多少的感觸,是見人見智了。